网站首页 资讯 热点 行情 地区 推荐 民宿 酒店 家居 度假 滚动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我是你的明天”——个人向浅析《铃芽之旅》

2023-03-26 21:14:33来源:哔哩哔哩

写在开头

其实我算是新海诚的三年“老粉”哈哈哈,我真正开始接触新海诚和他的电影是在三年前高考结束后的那个夏天,正是《天气之子》上线视频平台的时候。其实早在高中我就在家里的电视上看过《你的名字。》,只是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导演新海诚以及对君名深刻的感受,只记得那时候看完很感动,没想到这部电影会成为我未来最喜欢的电影。可以说新海诚的电影陪伴了我从高中迈入大学的夏天以及如今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了名为“新海诚式”艺术的种子,对我成年阶段性格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意义。新海诚电影所展现的唯美与温柔的力量至今仍鼓舞着我对美好的世界保有最纯真的信仰与理想。“人不可能同时拥有青春与对青春的感受”,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新海诚式的青春,也早已在平淡的日常中度过了青春,但我很幸运能在青春里,目睹过在另一个次元时空里,我最向往的浪漫。

“我是你的明天”

如果要我谈谈这部《铃芽之旅》的主题,我会选择最后长大后的铃芽在常世里对小铃芽说的“我是铃芽的明天”。其实这部电影的立意与要表达的主题有很多,但我选择由这一段话为结尾的铃芽在旅途中成长并在最后救赎小时候的自己形成闭环为主题,是我认为新海诚导演此次真正突破的关键点所在。导演在访谈里以及同名小说的后记里提到,在他38岁那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深刻改变了他今后创作的思想与方向。“在那之后,虽然目睹过世界被重新改写的几个瞬间,但我感觉回荡在心底的声音,一直都停留在了二〇一一年的那个时刻”[1]。此次基于3·11东日本大地震的电影也是在这样的想法与背景中,在“倾听着来自心底的声音”中诞生的。其实被观众们称为新海诚“灾难三部曲”的《你的名字》、《天气之子》以及现在的《铃芽之旅》都是在导演带着对大地震的思考中创作的。我想它们可以分别代表灾难“发生前”——泷和三叶去拯救小镇;“发生时”——帆高去选择阳菜还是东京的天气;以及“发生后”——铃芽去救赎过去经历过灾难后的自己。

其实电影在放映到这句话时,我的眼泪差点随着渲染的音乐涌出。我知道这句温柔又坚定的话语蕴含着多大的力量,这不仅对于一个年仅四岁就经历过大灾难的小女孩是多么强大的鼓舞,更是对无数在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最大的慰藉。小铃芽才四岁,在大地震后一直寻找着妈妈,懵懵懂懂的她可能意识到了,但这么小的她又怎么知道这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只有不断地、不断地、不断地寻找自己最亲的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问话的话语(电影里的细节就是小铃芽非常熟练地说出妈妈在医院工作,做菜和工作都很棒,家已经没有了,但是怕妈妈担心),伴随着孩子急促的语气,可以想到她已经说过很多次这样的话,问过很多人,内心压抑着太多情感了。也许对于经历过重大自然灾害的人来说,迷茫与恐惧或许是占据他们最多的情绪。对于小铃芽来说,这种迷茫甚至一直伴随着她长大,因为她提到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所以才不怕死,所以才对“在做十分重要的事”的草太充满感情,在千果说自己“一定在做一件重要的事!”的时候想哭与无比激动(这也是我认为一条非常重要的逻辑线,在小说里阐释得比较清楚,可以补充铃芽对草太的感情线)。


(资料图片)

人在迷茫时也许会受到很多人的安慰与鼓励,但我想,新海诚导演在这部电影里给出了最有力量的答案:“我是你的明天”。没有什么比光明的未来更能抚慰迷茫时的自己了,尤其是如果有未来的自己对你说:“看,我是来自未来的你,你的未来活得好好的呢,请不要悲伤,请不要迷茫,你的明天一定会到来”。知道了自己的未来正好好地活着,自己就一定会好好地活下去,这就是未来。也只有对未来充满希望,才能活到未来去。这是新海诚对小铃芽说的,更是对在东日本大地震中受灾的人们,在过去经历过任何自然灾害的人们,以及未来可能遭受自然灾害的人们最温柔,也是最有力量的慰藉。现在回头望望那些在大地震中挺过来的人们,你们的现在正精彩地活着,也会喜欢上别人,也会被很多人喜欢,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因为看,明天的你正在光明的山顶向你招手呢!这正是给予看似没有未来的迷茫的人以希望,这也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最深刻的立意。“对于他们,可以一直摆出无动于衷的样子吗?这样就完事了吗?该怎么做?现在该做些什么?”[1]我想新海诚导演这次做到了,做到了对自己心声的回应,也是对大地震以来受灾的人们最好的回应。

日常的奇迹

“我们一天天所度过的平凡的日常,实际上可能是连续不断发生的奇迹”,借用京阿尼《日常》里的台词,这是我看电影时立马联想到的,尤其是在草太念咒语时更加深刻感受到的,本片关于这句话的立意。其实本片关于引发地震的最大“反派”——蚓厄,以及常石,大臣的塑造来自于日本的地震神话,电影中也对此有所展开解释。在日本最流行的地震神话里,引发地震的是一种“鲶鱼”。古日本人认为,大海里有一只巨大的鲶鱼背负着日本岛,它想掀翻压在其身上的岛屿,因此一动身子就会发生地震。鹿岛神用镇地石(日语称【要石】,“要”意为关键,要点;扇柄处)压住了鲶鱼的头和尾巴,不让它在地下乱闹。[2]蚓厄来源于鲶鱼,而大臣“常石”来源于镇地石。人们想靠这种方法“镇住”地震,但还是会有地震产生。我想,电影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铃芽打开了门,拔出了常石,但新海诚导演有另一层用意。这就要联系到草太念的咒语。其实这种咒语也是来源于日本的地震神话,只是内容上有所不同。“恐呼尊名 日不见之神啊 祖祖代代的土地神啊 此山此河 承恩甚久诚惶诚恐 谨此 予以奉还”。这里非常强调了对土地神的敬畏,要感恩神所赐予的土地,最后予以奉还。日本国土面积小,且大多是岛屿资源,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便至关重要。再平常稀疏的日常生活,其实都是土地之神的恩赐。人们一定要保有敬畏之心,珍惜脚下这片天赐的土地,合理利用,并最后予以奉还,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日本自古以来流传并延续下去的观念,我想这也是导演的对人们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善意提醒吧。

我知命如蜉蝣,死亡如影随形,但我依旧祈祷,哪怕只是再多一年、再多一天、再多一时,我们也想要活下去”。这是草太身为闭门师在最后的“户缔”中的咒语,也是最后爆发式的衷情诉愿。其实对于人们来说,尤其是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来说,活着的日常就是最朴素也最渴望的愿望了。虽然平时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却也是相当一部分人渴望而不可及的奇迹啊,也许这对于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人来说更能感同身受。我想导演也是想通过这一点,引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也是对受灾人群的一种莫大的慰藉。观影后看到很多影评,有提及到说本片叙事节奏太快,很多没有交代与铺垫,相比前两部少了很多“日常的戏份”来进行情感的铺垫。我想说,其实在二刷后,新海导演并不是没有交代,只是交代的地方以“点”的形式较多,以至于在如此一个宏大的故事场景下很容易被忽略与遗忘,这也是本片剧情节奏看起来太“赶”的地方。但这是缺点吗?我想,联系到导演关于日常的奇迹的立意,我觉得这正十分地吻合。“日常”的剥离感正体现着日常的来之不易

亲情线

综合来说,虽然本片所反映的立意与感情有很多,但是大体的线索可分为三个:在铃芽的旅途中不断成长最后救赎受灾时幼时的自己这条主线中,贯穿着与环阿姨的亲情线与和男主宗象草太的爱情线。其实本片关于和环阿姨的亲情线刻画得极为深刻,这种深刻体现在能推动剧情的关键因素——矛盾冲突上。铃芽与环阿姨的矛盾冲突是十分鲜明与剧烈的,只是在其他的多种冲突下加之刻画的笔墨矫少使其表现得不那么深入人心,也就是大多数观众在观影后疑惑的“为什么不把和环阿姨的亲情线写得更多”带来的突兀与割裂感。

其实铃芽与环阿姨的亲情线的逻辑是完整的,从小时候的铃芽误入往门后,在大雪纷飞的雪地中被环阿姨找到,“来做我家的孩子吧”开始。这句话在铃芽第一次见到大臣时说的“来做我家的猫吧”相互照应,以及在大臣重新变回要石“不能做铃芽家的猫了”呼应。这是一条非常明了但又深刻的逻辑线,环阿姨之于铃芽,就像铃芽之于大臣猫,只是一句在苦难时“来做我家的孩子吧”便给予了对方无限信任的力量。这句话的分量很沉重,就像铃芽所认为的环阿姨对自己沉重的爱一样,一旦说出,对于双方便没有回头的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仔细想想,对于一个年仅四岁又在灾难后无依无靠的孩子来说,你不能放手不顾,而你不知道带着一个孩子的未来会带来什么,但你必须让对方无条件地信任与依靠自己,因为孩子现在能依靠的只有你了,放手不顾什么的太残忍了,而孩子也别无选择,这样看似“被迫式”的责任与联系却在一句“来做我家的孩子”下显得多么的温柔,这其实也和铃芽与大臣一样。铃芽拔出了要石,让大臣重获新生,此时联系已经建立,所以大臣才会那么喜欢铃芽,把铃芽当做家人,以至于当铃芽说“最讨厌”的时候才会退回暗淡的样子,说“谢谢后”又容光焕发。

在这里,大臣线的逻辑也是完整的。虽然一开始大臣所展现出来的是反派形象,但其实在电影高潮部分有解释说在要石被拔出的那一刻,大臣就不想当要石,想和喜欢的铃芽在一起。这里是不是觉得大臣有些任性了?但其实就是这样的。电影中提到“神性无常”,大臣的心智完全还是小孩子的思想,很单纯地想和家人在一起,所以才显得任性,也正好对应小时候的铃芽。相较于在服务区附体在环阿姨身上的左大臣的成熟来说,大臣就是小孩子,无论从体型还是心智上。于是这里再回到亲情线上,电影前半部分的亲情线主要只有环阿姨担心铃芽,看似重复的情节其实展现的正是环阿姨抚养铃芽长大12年的缩影,也为后面两人的感情冲突铺垫。两人在服务区的冲突是亲情线的高潮部分。“麻烦?”“我又没求你跟过来”“是你说让我做你的孩子啊”“把我的人生还给我”,接连强烈压抑的对话冲击无疑是把从雪地里早已建立起的责任与联系的冲突刻画得十分鲜明,这就是两人十几年生活关系最强烈的矛盾冲突,也是以左大臣为象征的“成熟”的对话。

那么这样的矛盾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电影里没有刻画,这也是为人所诟病的突兀的地方。其实,以我的理解,没有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电影里只是展现两人在第二天后互道这只是心里想法的一部分并和解了,而这就是最好的解释。一般来说吵架后和好都要经历沟通这一步骤,但是电影里省去了这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其实两人已经在爆发冲突时就沟通过了,把内心不满与委屈的一面表现出来。而其实,表现出来就好,甚至不需要一句“私密马赛”(笑),因为后面做了很好的解释——这只是内心想法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它并不占主导地位。如果环阿姨真的对这个拖油瓶不满,为什么还要牺牲自己的青春抚养她12年?铃芽为什么也不选择离开这个家而独立起来?其实,两人的亲情至始至终都是无比牢固的。只是人的内心都有两面性,会因感情而爱,也会因不满而恨,但亲情就是这样,总会把恨吞进肚子里,而把爱留在心中。可以说,这样的刻画是无比深刻的,铃芽与环阿姨的人物形象也就此立体与丰满起来。

爱情线

可以说,本片的爱情线的刻画相较于前两条线索较弱,也是本片最让观众不理解的突兀的地方。作为新海诚的粉丝试图在二刷时尽力以爱情片的主观视角去发寻细节,但遗憾的是,本片对爱情线的刻画确实比较突兀与不立体。于是我补了同名小说,发现其实爱情线的逻辑也是通顺的,只是少了很多小说里的细节,使得电影里的爱情略显“尴尬”,下面我会结合小说内容浅析铃芽与草太的爱情线。

我不知道这该不该称作爱情,但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引导观众所认为的情感就是爱情。目前普遍的影评里评价的是“花痴女对帅哥见色起意的感情”,花痴我认同哈哈哈,但是帅哥我就保留意见,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男主草太不帅(椅子形态除外),只是电影与小说中描写两人初次见面时铃芽感叹的是“好漂亮”(きれい),而不是帅(かこい)。其实这能理解,因为小时候铃芽进入常世见过草太,而那时的景色是“群星闪烁,繁星、白云与太阳”的梦幻般的景色,在铃芽的记忆力就与漂亮联系起来了,这与后来铃芽翘课去找草太是因为“好像在哪里见过”而不是“帅”相对应。

而让大家觉得突兀的点是为什么铃芽对男主的感情升温这么快,不像“君名”与“天子”的有日常线的铺垫。其实在这里,我能理解为什么感情升温的这么快,但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敬仰之情”。电影里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展现故事的,而小说中是以铃芽的第一人称视角展现的,所以补充了很多铃芽的心理活动,就不难理解铃芽对草太感情的逻辑了。小说中写到两人第一次关门,当铃芽看到草太舍命关门时,“这个人——我突然想哭,莫名地想哭。这个人在做一件必须有人要做的重要的事情,可是无人知晓,更无人看到。有种东西在我的心中萌动,他改变了我。”[1]这就是贯穿全文的“在做重要的事”,也是前面提到的铃芽一直在迷茫着的感情缺陷。正是看到有人在拼命地去做一件必须做的事,铃芽才坚定了自己的内心。拼命地去做一件必须做的事,这不就是人生的意义吗?至少对于铃芽来说,这是对迷茫人生最好的挑战,也是她一直在追寻的东西。所以这就不难理解,草太对于铃芽的影响有多大。这样对于自己有过“救赎”的人,怎能不产生感情呢?这种两个人一起完成重要的事在后面的剧情中不断实现,感情的升温也就此开始。

但我把这理解为“敬仰”之情,或者说,对给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前辈的“感激之情”。到这里我发现小说里有些情节是与电影里有出入的。在电影中段高潮部分,草太变成要石之前,电影里是有写到“可是我见到了你”来强化草太对铃芽的感情,但小说里草太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向铃芽揭示自己变成要石的使命。以及被很多观众所诟病的铃芽在草太爷爷病房里说的“没有草太的世界,我很害怕”,原文在这之前是这样写的“那时——在爱媛,在神户,我们曾是战友,所向披靡。我们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了只有我们才能做到的事情”[1]和最后“没有你的世界,我怕得不得了”,于是我更倾向于这是一个并肩作战的感情,铃芽诚挚的感情源自于草太给予了她去做重要事情的意义,而草太的感情源自于在这封孤独的工作中有一位少女与他并肩作战,这种彼此间的羁绊又回到了新海诚最擅长的领域,是超脱爱情之上的,只是在前面几个宏大的叙事主旨下受篇幅所限无法拓展补充。据说本片原本是以双女主的视角展开的,只是可能应片方商业化的要求,原本的第二个女主变成了环阿姨,多了突兀的和男主的爱情元素。所以我更倾向于是元素,而非线索。

细节与隐喻

常世的时间:电影说常世里时间汇聚于此,没有时间的概念,于是会出现“三铃同框”的场景,以及最后铃芽找到幼时的自己形成闭环,是符合逻辑的。这点有点儿类似于君名,关于时间君名里把它比做结绳,可以交织缠绕,于是会出现时间线的交汇,而无需考虑真正的时空逻辑。

黄色蝴蝶:电影里多次出现黄色蝴蝶的隐喻,以及多处“黄色”的意象:黄色的椅子,黄色的车。我想蝴蝶可能象征着铃芽的母亲,是在每次铃芽会有重要的情节转折点时会出现,像是一路见证着铃芽的成长。

沉重的爱:开头学校里同学说铃芽的便当“今天也是环阿姨沉重的爱啊”以及铃芽对千果说“但我觉得这份爱过于沉重”以及最后铃芽与环阿姨的矛盾冲突“可是你的爱对我来说太过沉重”,可以看出,铃芽平日里其实多次有提现环阿姨对自己“沉重的爱”,这也是前文亲情线的一个关键的矛盾点。

出发前的天气预报:铃芽出发前有给了电视机中播放的九州地区的天气预报,是全地区晴朗,其实有点欲抑先扬的意思,也呼应了最后念咒语时闪回的人们出发前的“我出发了”。谁也不知道在晴朗的天气中简单的一句“我出门了”之后会发生什么,所以平日的日常才犹显珍贵。(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很能共鸣)。

冻住的石像:铃芽在拔出要石时要石上的冰是慢慢融化的,正好也对于草太变成要石时是温度慢慢下降,随后像被冻住一样。

废弃的游乐园:废弃的游乐园却没有钱拆除,甚至电都还是通的,正反映了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时代特征。

音乐

Radwimps主要负责的音乐还是一如既往的超高水准。尤其是主题曲的制作,真的是符合了导演在北大放映会上说的“体现土地的感觉”。我是从去年就开始听铃芽户缔的主题曲,但当片尾曲放映的时候又给了我不一样的悸动,让我意犹未尽,算得上是神ed了。当然,此次新海诚没有按照以往将主题曲穿插进电影中形成类似“音乐MV”的类型,而是以配合剧情的纯音乐为渲染手法,效果也非常的精彩。我想,可能一方面是剧情的紧凑以及大量的对白信息让音乐MV没有合适的地方插入,另一方面,在对灾难发生时的场景渲染最合适的就是纯音乐,因为以往的音乐MV其实歌词也算是剧情里的一部分,能反映人物心境的(典型代表就是君名里的《火花》),而有歌词的主题曲适合在最后安抚心灵。

问题

这注定是一部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电影,也注定是一部非常深刻的电影。这部电影被赋予了太多也太重的东西,以至于两个小时的篇幅里很难把它完美地讲完整。叙事节奏过于紧凑,拼接感觉明显,感情线的交代不够充分,但逻辑是完整的,只是留白的地方多,但留白的时间短,是一部需要回过头来细思发寻细节的电影(真的很适合二刷,会发现很多之前遗漏与疑惑的点)。我能十分明显的感到新海导演这次有在突破自己,把自己一些深刻的理解所展现出来,我更欣赏的是它的人文关怀(新海诚曾答应观众能在电影里出现他们自己的家乡,于是本片其实也是对受灾城市的一种宣传,塑造那里的人们都很热心善良),在不失商业性观影体验(作画光影分镜真的绝了!)的同时没有选择“boy meets girl”的经典模板,而是真的突破了自己的模式转向更为宏大的世界观,只是叙事方面确实存在瑕疵,但是瑕不掩瑜。我想,这也许是《铃芽之旅》能入选柏林电影节最佳动画提名的原因之一吧。

写在最后

其实以我的水平还不够达到能写影评的地步,我在这里写的东西也不及这部电影的全部内涵。只是新海诚的电影对我影响颇大,以及这是我期待了三年的电影,我觉得我很必要写下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这算不算是我必须要做的重要的事呢哈哈哈),我也尽力以一位普通观众的身份与导演所想表达的情感与立意产生共鸣。关于本文的引用如有错误欢迎各位在评论区指正,这也是我个人向的感想与浅析,也欢迎各位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最后感谢你用心看到这里,七千多字的阅读也很不容易呢!阿里嘎哆!

参考资料

[1] 新海诚.铃芽之旅[M].北京:新星出版社,2023.1 .

[2] 张正军.日本的地震神话[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3):100-106 .

标签:

相关文章

[ 相关新闻 ]